您当前的位置:今日河南

千年古刹支亭寺

发布时间:2011-8-8 7:52:20

 

  支亭寺位于扶沟县柴岗乡境内,在支亭、寺后行政村之间,东北距县城八公里。该寺建在一个高出地平5米的龟形土丘上,占地面积33393平方米,建设面积1657.7平方米,佛殿泥塑彩绘优雅巍峨,寺山门前有一千四百年的古槐一棵,高十余米,树干围长四米,枝叶繁茂。寺内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大门、大广场、主门、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佛祖殿、地藏殿。石牌坊大门高8米,宽10米,分正侧三门。门前左右雄距一对巨大石狮子。广场面积16000多平方米,绿树成荫,草坪成席。主门和天王殿高12米,面阔五间,进深8米,全覆玻璃瓦,通体朱砂红。千佛殿前10米,呈八角形,三重檐。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高12米,面阔五间,进深15米,上分两层,全覆琉璃瓦,金壁辉煌,脊列龙凤,檐卧走兽,集艺术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佛祖殿建设风格与大雄宝殿相似。支亭寺整体建设格式严谨,规范雄伟、壮观,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寺内近200尊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据明嘉靖十年碑文和旧县志记载:“邑文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肈自大齐年间”,支亭寺建于南北朝北齐年间(公元550-577),距今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其一万五千平方米的龟形土丘是6-7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1986年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
  支亭寺又名芝亭,相传北齐时宰相张思伯隐居于北,并在这里建有一个凉亭,周围种有芝兰,故取名“芝亭”。张思伯为官清正,当时群众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后来建的寺院取名为芝亭寺。宋、元、明、清几度兴衰,寺院几次被毁,在明正德五年的一次修茸明,寺主持和尚向上行理佛文明无意将“芝”字写成“支”,从此“芝亭”变“支亭”一直沿用至今。该寺院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风雨,至民国时,殿房大多被毁,解放后改作学校,经“文革”时仅存地藏佛殿。
  据寺内碑文记载,隋唐时香火兴盛,南北长四百五十米,东西宽100多米,寺内五个大院,楼堂殿宇百余间,佛像一百五十多尊,和尚百名以上,寺管地产五百余亩,虽几经兴衰,至清时香火仍旧兴旺。清康熙三十五年,北京人赵如桓任扶沟县令时曾游此并写《宝刹飞岚》一诗:“传闻精舍在烟霞,今日来游见野花,何处慈云浮殿角,却看烟火出人家,毫光时想空中现,梵影还疑天际赊,定有莲台开五色,只愁无分驭仙槎”,从中可看出寺院的烟火缭绕,幽雅巍峨的一斑。时至今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三月三、四月初信和七月十三庙会,善男信女涉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江苏数省,每日多达万人之从,戏剧杂耍,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百业兴旺,扶沟县宗教活动场所相继得到开放。当地群众及信徒自发建起八所大殿,恢复原貌,耗资近三百万元,年接待香客游人三十多万,皈依弟子五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