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姓氏文化

漫话扶沟姓氏

发布时间:2011-9-1 15:14:44

扶沟古称桐丘,为黄河古文化发祥地之一隅,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8000多年前便有先民在此渔猎农耕、繁衍生息,因时间久远、历代兴替、兵燹、灾荒及内迁外徙无常等多种原因,致使姓氏庞杂,支派纷乱。据练寺吕庙现存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修三官庙碑》载,我县当时就有姓氏101个,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现已达279姓,且各姓氏源远流长,徙居本县时间、原因也各不相同,溯其根源,因古祖遗绪、族谱大多毁佚于战乱,世系脉络大多已无从考证,故难以尽述,现仅就发现的古碑刻、古籍将我县部分姓氏来扶起源及其名人浅述如下:

刘氏

刘氏始祖刘伯亮,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来扶,在城外种植蔬菜为主。刘伯亮虽贫穷,但乐为慈行善举。后其子孙昌盛,名彪史册。其子刘原弼,明洪武17年(1384)贡,官刑部主事,廉洁自持,济以仁恕。七世刘柬,嘉靖七年(1528)乡荐举人第9名,官南康府(今江西九江)同知等职,皆有政声。八世刘自修,官静宁(今甘肃静宁、庄浪)知州,再迁祁州(今河北安国),屡著卓绩。其弟刘自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先后官户、兵、刑三部尚书,为官清正,多良政,后告老归田,年75岁卒,晋阶资政大夫加宫保。刘自存,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出使安南(今越南),不辱使命,升兵部职方主事转刑部郎中,秉公执法,肃清吏弊,迁湖广按察司佥事,辞官归里后,事亲以孝远近闻名。刘自养,生而颖异;二十岁中嘉靖三十一年(1552)乡试举人,29岁堕马而亡,英年早逝,时人惜之。九世刘懋武,由恩荫出守武定(今属云南)等处,以政绩显著,特擢升福建盐运使。本支刘氏有明一代满门荣耀,在我县东街曾为刘自强立“大司马”、“大司寇”、“大司徒”、“大总宪”、“天官大夫”五座牌坊,为刘懋武立“显承斯在”坊,扶之人历代无此荣耀者。现本支刘氏后人散居于城关镇大寺、农牧场刘庄、大李庄等村。

此外,有刘氏始祖刘道本者,和上述刘氏不属同支,其后代散居于鄢陵南街、小胡庄、唐岗店、胡刘庄、刘河涯、黑蟒寨、季历岗、朱口、洼刘、崔桥、孟亭、马坊、沟刘等地。其名人有明代刘泽深,登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刑部尚书,不畏权贵,案无留牍,日断刑案数十宗,积劳成疾,卒赠太子太保。其弟泽汇,明末拔贡,清顺治二年(1645)任西华知县,任上安抚明末农民起义军改兵为农,招还流移数百家,开垦荒地千余顷,积谷140石以备赈济,设学田500亩周济贫苦生员。在刘街为刘泽深立“三世叠封坊”以旌其荣。

另一支刘氏始祖刘应吉,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汴盖村迁到韭园镇曹台村,现散居于曹里乡顾家、徐家等村。

杜氏

杜氏自汉唐以来代有名贤,相传我县杜氏系杜甫(少陵)之裔,但世远年湮,无从考稽,惟以明初杜福为始祖,杜福直隶大名府滑州人(今河南滑县、延津等县地),元末偕弟避乱来扶,入赘冯陵李文彦为婿,现已传22世。

杜氏家族在我县可谓书香世家、名门望族,仅杜清一门九代,代代功名不断。杜清,明景泰4年(1453)岁贡,成化年间任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通判,其子杜璇工诗,尤精书法,于成化十九年(1483)与邑人严宪创修《扶沟县志》。璇之子绍,正德十六年(1521)殿试二甲进士,官户部主事。绍之子孟乾,嘉靖二十年(1541)贡士,任府经历,工于诗、词。孟乾之孙杜化中,才华横溢,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按福建。八世杜津,万历元年(1573)举人,任直隶怀柔(今北京市怀柔县)县尹。十世俊彦,官广西平乐府贺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十一世之昂,清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官山西潞安府平顺县(今山西长治东)知县,

现杜氏散居于我县杜坟、杜街、官宅、支亭寺、三杜庄、杜家等20多个村庄。

韩何同姓

据(何氏族谱)创修族谱序载:“何氏韩裔也,本姬姓,韩氏封国,自武王左氏传曰:刊晋应韩,武之穆也,春秋时为晋世卿,食采韩原,后与魏赵分晋地,复为列侯,至韩王安国并于秦,子孙散处江淮间。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历汉、唐、宋虽籍系莫考,而吾族世居淮安,知为韩后无疑也。”在解放前,每逢何家祠堂祭祀,均请韩氏族人参加,由此可见,韩、何同姓记载真实。

韩氏迁入扶沟相传是在明末李自成起义时,河南兵荒马乱,百姓死伤无数,韩氏东迁始祖逢春携二子迁入扶沟,长子云旺定居于城东北三里韩庄,次子可旺定居于东北七里韩家村,韩氏后裔现分布在大李庄乡大李庄村、靳庄、城郊徐庄、吕潭赵庄、包屯廉岗、固城乡古北等处。而吕潭南门外韩姓系从河北迁来,与上述韩姓不属一支。

何氏系始祖何海明初从江苏淮安迁来,现已历23世,期间科第昌盛,为扶邑名门望族。何岩,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居庆阳(今甘肃庆阳等地)知府。何岑,嘉靖十九年(1540)亚魁,官河间府通判。生二子出图、出光。出图,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长子县(山西长治)知县、兵部主事。出光,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知县,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善诗赋,不畏权贵。至今我县仍有何氏“一母二进士”之美谈。另外,何出光之曾孙何际美,清康熙三年(1664)会魁,官福建德化(今福建泉州西北部)知县。何肇乾,民国时任宁夏省政府秘书长、财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解放前,我县东街有“文武中台”、“世登科第”坊对何氏予以褒奖。现何氏散处于吕潭前河,江村白亭、韭园湾赵、练寺双庙、城郊姜女庙、何庄等村。

罗氏

罗氏乃祝融之后,封于罗,以国为姓,春秋末国亡北徙,故扶沟境内有罗王冢(今曹里乡境内),其后裔散处四方,至明朝初年,罗氏始祖罗鼎昌以孝廉任永平府司狱,由山西洪洞县卜居于姜范村(今城郊乡罗沟、姜女庙村),其先人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始,三世罗俊、四世罗赞、五世罗玹祖孙三代3举人、2进士,且孙为解元,一门文风丕振,书香世家。罗俊官汉中知府,罗赞、罗玹同官至监察御史,皇帝曾为其敕对联“父子继台官当朝荣遇,祖孙历岳牧累世忠贞”、“抗章陈剀切之言累输忠悃,按节展激扬之志丕振风声。”并立“父子台谏”、“两朝岳牧”二坊以旌其荣。罗玹的后人从11世罗斌始,从事中医研究,连续九代皆为中医世家,慈惠当世,普济众生,实为历世所罕见。

现罗氏散居于我县罗沟、焦桥、罗冢、水泉等10多个村庄。

严氏

严氏本姓庄,乃楚庄王后裔,为避汉明帝讳改姓严。扶沟严氏家祠祀远祖“不事王侯”的高士东汉严子陵,并悬“山高水长”匾。但不晓始祖从何时迁来,仅知严氏始祖在宋时居西华县赤狼村。三世严子明元朝仕为金牌万户,从赤狼村徙居洧阳故城(今练寺镇严村),后因严氏世居于此,又曰"严泰城”,严氏在此繁衍生息700余载,为扶南望族。六世严恭,明正统十三年(1448)贡,官浙江富阳知县。七世严宪,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八世严荩,弘治十七年(1504)贡,官河北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及河南内黄等地)教授;严兰,成化十九年(1483)举人,官山西隰州(今山西隰县等地)知州;严薰,正德五年(1510)贡,官南康府(今江西九江市)知事;17世严从宽、裕宽俱为清乾隆年间贡。19世严楷,乾隆年间官州同;严朱嘉庆十二年(1808)岁贡;严杰,道光年间廪贡,官新郑县儒学训导。21世严坤,光绪年间训导。22世严效曾,少游泮池,书法精熟,为清末中州名儒。23世严鹏举,民国期间任县民团军团长。因严氏家族代有功名,友善邻里,上赐“世有令德”、“积德延年”、“化彼四方”匾额,悬于家祠。

现严氏散居于城内严街、窦虎营、练寺严村、秦沟等地。

郭氏

我县郭氏本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代,于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迁至太康县郭寨定居,后为太康名族,郭氏第八代郭秉忠又迁居太康县东北鸡鸣寺,在此生子,后遇不测,四子外迁,长子迁往扶沟百党岗定居,因人口繁衍,现散居于大新镇百党岗、三太冢、轩西岭;城郊乡郭庄;汴岗乡西郭庄、首帕郭、南郭庄、叠路头;练寺镇秦沟、杨村、西郭墩;城内书院街等地。

我县郭氏名人有:郭维一,明洪武年间任慈利(今湖南省慈利县)知县,郭鹏,宣德九年(1434)贡,任长垣(今河南长垣县)知县。郭铨,正德三年(1508)贡,官肤施县(今陕西延安)知县。郭同,嘉靖十九年(1540)贡,任无为(今安徽无为县)州学教谕。郭汜,成化年间任淮安(今江苏淮安、淮阴、盐城等地)长宁库大使。

吴氏

吴氏始祖泰伯,一作太伯,姬姓,吴国始祖,商末陕西岐山周原人,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太王晚年,因少子季历之子昌贤,欲立季历,以传位于昌。泰伯循其志,托辞为其采药治病,偕弟仲雍南奔,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随从民俗,断发纹身,以示不返,在此传播黄河流域文化和农耕技术,深得百姓拥护,归附者千余家,号“勾吴”,后来季扎封于吴地延陵,遂以吴为姓。因此,吴姓乃泰伯之后裔。吴氏至第91代祖吴昊,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由陕西平凉迁入县西北角郭村,现已700余载,后代分散居于南园、高河套、吴桥、老庄、太尉铺等村以及郸城、太康、淮阳等县。吴氏名人有吴夏,明洪武癸酉科(1393)举人,授四川重庆府教授。

陈氏

陈氏始祖陈德新于明初由江南凤阳府五河口县兑河口迁入,居城东35里建雄镇南二里灵子村,现已居扶繁衍生息600多年,其后代散居于大李庄陈桥、西陈庄、杨庄、包屯桑园等村。另据旧志载“康熙中平台湾,分其兵隶各省,有陈姓者安置扶沟秦岭岗……凡庙碑有都司陈英者,即闽兵也……”由此可知,清康熙年间又有一支陈姓从福建迁来,现居固城乡一带。

张氏

张氏安居于扶久矣,追溯其祖不知从何地迁来,只知本族张氏有南、北、中牌之分,至清顺治2年(1645)南北二牌已无从可考,只知明代盛氏生三子安居于县城东南牌路茔,长子崙,明宣德乙卯科(1435)亚魁,授曲沃教谕,桃李满门,一时应乡荐摘捷蟾宫成名者数十人,门生李进明弘治间任河南布政使,曾亲诣焚帛致奠。次子凯,明景泰庚午科(1450)举人,曾捐资倡修学官,人多义之,后提升南康府(今江西九江一带)通判,又升延安府。三子崇,明天顺已卯科(1459)举人,授泞县知县。弟兄三人俱入乡贤,时有“同胞三凤”之说。裔孙张大化,清光绪十年(1884)贡,参与十一修《扶沟县志》。其书法造诣,远近闻名,片纸只字,人皆珍之。

现张氏后裔散处包屯镇中张岗、张庄、崔桥镇岗子、东店、吕潭乡栾坡、赵庄、农牧场张庄、汴岗宋桥、王梅桥、排路张以及城郊乡萧营、张庄等村。

另一支张氏为明洪武9年(1376)张启文从山西洪洞县来扶,居邑西五里老龙岗,已历26代,后裔现居大张庄、鸭岗、黑蟒寨等村。

聂氏

聂氏始祖七公、八公二人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扶沟,已历600多年,繁衍24代。七公始居韭园镇董村,后卜居柴岗乡许岗,八公居韭园镇庙头寨,明宣德2年(1427),聂钦开书香之始入贡,嫌庙头寨地狭人繁,即徙居吕潭乡罗敷庙地阔处。名人有聂珂,明成化庚子科(1480)举入,初授光禄寺典薄,后迁山东莱州府(今山东莱州)通判,聂献元清乾隆年间廪贡,官济源训导。

现聂氏后裔散处韭园镇庙头寨、吕潭乡聂老、聂楼、牌坊庄、赵楼、大新镇刘店、冷店、柴岗乡鹭鸶台等20多个村庄。

呼侯孙三姓同宗

据曹里乡摆渡口东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立呼侯孙三姓碑载:“呼侯孙三姓者本一宗也,相传已久,莫知来历,墓前立有呼侯孙始祖之碑,损坏亦有人新之,何以不久远?于是三姓各族长共立新碑,俾世世相传,三姓之为一本云。”三姓同宗在族谱中亦有记载。

李氏

李氏在我县为大姓,支脉繁多,一支为李子实,于明洪武元年(1368)由河北武陟县迁扶,居于孟亭,现其后代散处于晋岗李、雁周、小李庄等村。一支为李成,于明初携二子由山西洪洞县迁扶,一迁太康,一迁扶沟。迁扶者其后以北街为发源地散处于柳毛、轩辕庙、竹园、李八岗、李岗、李寨、冯陵、小沟沿、宋桥等处。另据明嘉靖26年(1547)汴岗《崇圣寺重修记》碑文记载,李仁美于明初由山西洪洞来扶,择居殡王岗(即汴岗村),其裔世居于此。名人有李恭,明正德十五年(1520)贡,官山东东昌府博平县(今山东茌平县)教谕。其同代人李诜,善楷书,当时碑额多出其手,其文古健雄浑,有秦汉遗风。

万氏

万氏系周文王第15太子毕公高之后,居扶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4年)时寓居赵岗,至今遗址尚存。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合族逃散。明洪武年间,万福聚自尉氏旋里,始迁城南之颍村,即俗称万家岗。万氏名人有万九思,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官南阳府内乡县(今河南内乡)教谕,重修学宫、建魁星楼,皆首捐清俸,在任16年致仕归。临行诸生泣送,为其立碑于明伦堂前,额曰“鹅湖遗范”。万方极,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江苏青浦县(今上海西部)知县。施仁政,重教化,为一代清官。现万氏散居于城郊乡万岗、田庙、五里店、于沟、下岗、柴岗两冢坡、前李等处。

郝氏

郝氏之始为太昊伏羲氏的佐臣郝省氏,至商纣王时,郝省氏的裔孙郝期被封于太原郝乡、期以封地为氏,就是后来的郝姓。扶沟的郝氏是明洪武初年由一世祖郝成随母李氏从山西洪洞迁来,入赘于县北韩村马姓家。后迁至孙岳岗南的郝岗村,至今已历25世。

郝氏虽历代务农,亦为扶邑望族。八世郝维乔,登明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进士,官陕西右布政使。郝维康于万历年间为救灾民捐粮一千石,上嘉其义举,特褒奖之。十二世郝廷松,清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侯选知县,书法精绝,为时人所慕。县城内有为郝赟立的“青琐褒纶”牌坊,为郝维乔立的“两科都谏”、“三代恩光”、“黄门威风”牌坊,为郝维康立“高义匡时”等五座石坊,以彰郝氏之荣。

郝氏现居扶沟郝岗、郝寨、东西苏庄、郝小庄、崔桥、侯天、高岗、白亭,通许杨武营、尉氏老百潭、太康后湾等4县23个村庄。

唐氏

关于扶沟县境内唐氏的来源,因家谱在1938年毁于黄水而无从查考。在1993年重修唐氏家谱时,据老年人说,唐氏远祖因为遭到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对他的八个儿子说:“你们各自谋生去吧,把咱家那口大锅砸成八瓣,你们弟兄八个每人保存一瓣,不管谁在哪里定居下来,子孙后代见了面,只要有锅瓣为证,就认为一家人。”这弟兄八人就分散到新郑、鄢陵、扶沟等地定居下来。这个传说,说明扶沟境内的唐氏和鄢陵、新郑等地的唐氏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宗族。

另据老人传说,唐氏近祖原在城南田庙村住,后弟兄两个分家后,一个迁移在城东南二十里处汴岗镇的唐庄,一个迁移在城西南二十里处柴岗乡的唐庄。有老人回忆说,清朝末年,唐氏有人当了官,同时在汴岗唐庄和柴岗唐庄立旗杆,这也证明,这两个唐庄的唐氏人的血缘可能更近些。

唐氏人历来贫穷,但却出了不少有志有识之人。如汴岗镇唐庄的唐凤岗,是有名的“乞丐王”,每年青黄不接时,他都带领当地的无衣无食的苦难人出外谋生,利用自己的大智大勇,竟能坐火车不打钱,而且曾经在潼关战败了一个田县长,使他带领的几百名乞丐有了饭吃和衣穿。当地的穷人都把他当成救命恩人。

扶沟境内的唐氏现分居于柴岗乡唐庄、汴岗镇唐庄、吕潭乡吉唐庄、齐桥、城郊乡刘老庄、河湾、江村镇赵楼、农牧场梁庄等地。

 

  作者:邢耀伟
  单位:扶沟县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