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姓氏文化

樊氏小考

发布时间:2011-9-1 15:37:17

樊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02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17%。虽是世界上人数较少的一个姓,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樊氏家族散居世界各地,锲而不舍,不断承袭繁衍,发展壮大,名人众多,功勋彪炳。

一、樊姓起源

人类最初既无名字,又无姓氏。到了旧石器晚期,大概发现同一血统交合不利于后代,才对不同血统的氏族加以区分,其特殊标志就是姓。因樊氏先祖是氏族部落中管理数目圃篱的人群,便以树木为自己的姓,由此而产生“樊”字。后经不断发展完善,其原有以下四种之说。

据有关资料,经专家学者论证,樊姓起源有四:

1、出于姬姓。由樊侯仲山甫所传。公元前858年前后,黄帝第三十七世仲山甫诞生,姬姓,仲氏。前827年入周宣王为大夫,前825年升任天官冢宰卿士,位列三公辅政周宣王。他使西周统治疆域扩大,促成“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其为樊侯,食采于樊邑(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承留乡曲阳村),后世以邑为姓。谥号穆仲,史称樊穆仲、樊仲山甫,为姬姓樊氏之始祖。前776年前后,樊侯仲山甫卒,时值周幽王乱际。前712年,周桓王赐阳樊田与郑。前635年,周襄王赐封阳樊于晋文公。樊氏封邑丧失,族人失其宗祀祖庙,散居郊野他地。仲山甫大系迁徙到洛阳、山西运城、河津、万荣一带,一部分族人外徙异地。

2、出于上古汤王的王族后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王族后代十分旺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樊姓之前,为无姓之氏族,是商都朝歌的百工代表之一,大约诞生在公元前1250-1200年之间。商朝传到纣王的时候,纣王残暴昏庸,被周武王打败。周武王知道纣王虽坏,但商朝王族中大多数是反对纣王大逆不道的。周朝平定天下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首先迁到商都朝歌,即现在的河南省淇县。

3、出于己性,即樊姓出自昆五氏。吴姓家谱起源说,昆吾氏后裔生了昆吾、樊、昆、吾等姓。昆吾氏己性,是祝融部落中分划出来的最强大的氏族之一,是夏时霸族之首。昆吾氏的发源地在河南濮阳,后迁徙到许昌东一带。分布地域基本在河南以东,并散布到山东、山西等地。

4、出于巴人五姓。巴人五姓之樊氏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300-前3100年之间。巴人指的是清江廪君(务相氏)白虎之已。其祖先居住在古夷水,即今汉水中游南漳、宜城、南之蛮河。禀君巴人迁徙到湖北长阳武离山后,五姓之一樊氏出现。后来,巴人务相氏携部分族人自长阳西徙居盐水,今清江流城恩施,筑石城而居,部分族人西迁。但此支樊姓仅局限于边陲山区,未与中原交流和联系,史称蛮夷樊姓。

综上所述,樊姓主要发祥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樊姓以河南为主源,北入山东、山西,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自战国至西汉,樊姓在河南繁衍兴旺,如尉氏、新野、新蔡、陈留等地皆有樊姓人。其中有一支迁至今唐河湖阳,迅速繁衍成为南阳郡大姓。湖阳樊姓至樊重,在西汉末、新莽初,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庄园主,嫁女于春舂陵宗室刘钦,生刘秀。汉光武帝刘秀之舅父樊宏,被拜为光禄大夫,位至特进,封寿张侯。宏弟樊丹,封谢阳侯,兄子樊寻,封玄乡侯,族兄樊忠,封更父侯,父樊重,追封为寿张敬侯,一门五侯。后樊宏子封燕侯,孙樊凡官至大鸿庐。此支樊姓显贵于当朝,又族大人众,子孙昌盛,于是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南阳郡。

此期北迁入山西的一支樊姓经繁衍昌盛,形成了樊姓历史上的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以外戚声势显赫的湖阳樊姓余威不减,南朝梁的樊方兴,历散骑常侍,东益州刺史,封富川县侯,其孙樊毅和樊猛亦任高职,皆封公侯。此支樊姓传续六百年,隋统一后,才湮而不闻。

上党郡的一支樊姓入迁北猗氏(今山西临猗),以北周樊进、北齐樊逊为代表,使北猗氏之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樊姓依旧在北方昌盛。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流落大食(今阿拉伯),将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

明代,南方樊姓有大发展。清代时,樊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分布世界各地,国内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居多,上述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

二、樊姓迁徙

据史料和宗谱记载,历史上樊姓人有四次大的迁徙。

第一次:公元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此时樊姓人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精锐。后兵败,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族人大都西逃郓城,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

三、近亲源流

居住于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乡樊家村的吾族,先祖先后由山西省洪洞县和开封市迁入现居住地。

(一)迁徙的地点与时间

据民国十一年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载,“元末大乱,至明洪武年间,相传我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巷迁居大梁老府门前。未悉系何时何祖也。至明末又乱,我始祖兄弟三人奉母避乱,始祖讳南居长,次祖讳仲,三祖讳昌,各自逃难”。根据以上记载,对迁徙的地点、时间考证如下:

1、关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巷”。数百年来,在我国有山西迁民的地区,相传着一首歌谣:“问我先祖那里来,山西洪洞大槐树。先祖住的地方叫个啥,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里所传的大槐树,指的是洪洞县城北二里广济寺的大槐树,如今第三代大槐树仍然根深叶茂。据《洪洞县志》记载,在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老鸹在古树叉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落,老鸹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民国十一年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中所指的“大槐树巷”,只是一个含糊概念。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明初移民,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间,迁民共十六次,而明初山西为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七十九个县。迁民的就有四十九个县。这些迁民均在此树下集中出发,大槐树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大槐树巷也无可考。当时的移民政策是强制两个弟兄迁一个,三个弟兄迁两个。所迁民启程时,官军用绳锁捆绑住他们的双手,途中大小便时才被松开手,这便是解大手、解小手的由来。用刀剁伤他们的右脚小脚指头,防止逃跑。这就是传说的凡是洪洞县大槐树下来的人右脚小脚指头都是复形的由来。当时,被迁民们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惜别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就将老鸹窝误认为村庄或街道名称了。具体我先祖为那个州县人士,待考。

2、关于“大梁老府门前”。大梁,开封之古称。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907年4月,即唐天佑四年,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定都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公元923年后梁灭。之后开封名称几经改变,但后人仍习惯称开封为大梁。老府门是现在的御街,80年代建设御街以前叫老府门街。这条街为开封市的中轴线,是宋朝时通往紫金城的御街,又叫午朝门。明朝时这条中心大街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先祖在“老府门前”居住,虽又是一个含糊概念,但也可推断虽不为达官贵人,也非一般人士,至少应为有一定资本的小商人之列(待考)。

3、关于先祖迁住开封的时间。据史料记载,明初移民,非自由迁徙,属官方强制性移民,为明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被战争破坏的局面,巩固政权、恢复生产、以垦荒为中心振兴农业的措施。因当时明朝建立后,河南省人口仅189万1千人,路断人稀。而山西人口比较稠密,有483万人之多。当时移民的批量、去向均有记载。《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三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二月后,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据此记载以及地方志和其他家庭谱牒记载,山西民迁居开封者,是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如按1392年计算,我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至2009年应为617年。除去避乱逃离至今居住地樊家村时间,实际在开封居住约250年。

4、关于先祖从开封迁入现居住地樊家村的时间。民国十一年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载:“至明末又乱,我始祖三人奉母避乱”。据史料记载,明朝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从崇祯十四年初到十五年九月三攻开封,前两次未获成功。又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在第三次集中兵力数十万围困了四个多月后攻打开封。明军外无救兵,内无粮草,无奈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我祖应是在此间“奉母辟乱”的。如按1642年计算,至2009年,始祖讳南(以下简称长祖)迁入现居住地樊家村的时间应为367年。

(二)始祖讳南后人现居住地状况

1、地理位置。长祖讳南自1642年以来,世居樊家村。村子位于扶沟县曹里乡政府机关稍偏西北三公里。居北纬34°12′,东经114°20′。邮政编码:461342。村东约两公里与永昌村的张子楼横接壤,村东南约2公里与南邵自然村接壤,村西南约1.5公里与牛信村接壤,村西约2公里与魏滩村接壤,村北与北邵自然村相邻,无间隔。

2、建制沿革。始祖讳南逃难至居兹土,不断繁衍发展,已至第十六世,建村367年,以姓氏称谓,故名。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扶沟县志》记载,扶沟县清代建制为52地方,每地方辖若干村。樊荘(即樊家村)由“永昌地方”所辖(有关资料库中所存资料称清代属“曹里地方”为错记)。民国时期属扶沟县北区(王村寺)。1949年建国之初,先后属扶沟县双河区、白潭区、第二区。1958年建立樊家大队(管辖樊家自然村和北邵自然村),归属曹里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由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由曹里乡人民政府管辖。建大队时樊家自然村分为四个生产队,1983年改建村委时分为四个村民小组。现已无小组建制。

3、自然状况。全村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900多人。此外,还有因工作生活所需,迁徙到新疆、重庆、湖北、陕西、北京、新乡、周口及扶沟县城的家门约200多人,在异地不同岗位上展示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村属土地均为粘土,又名淤土、胶泥土,通透性差,不易耕作,但自然肥力高。适宜种小麦、高梁、谷子、大豆、棉花等作物。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以种植小麦、大麦、大豆、高梁、红薯为主。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小麦、棉花为主,多种农作物为辅的种植格局。林木有柳、榆、杨、桐、桑、椿、棟等品种,现在以杨树为主。瓜菜以萝卜、白菜为主。

清水河自北邵自然村北流经樊家村东南,向马集自然村北至南芦家自然村南延伸。在村东通向张子楼横自然村的小土路与清水河交叉处,有小水泥桥一座。全村有排水沟四条,一是紧靠村南自村西向东方向,延伸至东横里低洼处。二是村南自北向南方向,延伸至曹里乡政府所在地西。三是村南坟茔西侧,由村南延伸至牛信村土地。西约600多米处坟墓西邻,自北向南方向贯穿全村土地。四是村西约900多米处,自北向南方向贯穿全村土地。四条排水沟口径宽约3—5米,深约1—2米。自村南至曹里乡政府所在地,东侧紧靠排水沟,有小柏油路一条,其中该路入村口横跨东西排水沟有微型水泥桥一座。

4、岗陵庙宇。在村西约600多米处,原有土岗陵一处,高10米左右,南北长约500多米,东西宽约20米左右。在岗陵上,有座北朝南庙宇一处,名为“三官庙”,建筑年代不祥。原有房屋11所,属有土地约80-90亩。前有山门,后有大殿,供奉有“天、地、水”官和其他神灵,青松翠柏环绕,蔚为大观。在庙宇山门前,有一个透灵碑,传说从碑上可以看到三公里以外的曹里寺庙。山门前有数亩小柏树林。在兵匪为患的年代,一个漆黑的夜里,土匪从庙宇的西边欲越庙抢劫。当时我樊姓家门除加强防卫外,还找了很多顶帽子,戴在小柏树头上,造成岗哨林立之状,土匪从远处疑似为防卫队伍庞大,防守森严,纷纷退兵逃离。家门说,这是供奉的神圣显灵,驱走了土匪。在庙宇的大殿前,有一影壁墙,墙上的对联是:“抱来天上麒麟子,送与人间积善家”。四十年代前,后边的大殿是两层楼,因当时和尚不慎引起火灾烧毁,后又重建,虽然达到了原来的高度,但没有铺设二层的楼板。家门还传说,庙里有一个和尚,曾有晚上到庙宇南某村找女人淫乐行为,神圣显灵,惩罚其头上和胸部起火,腿上流黄水而致死。建国后,家门在庙宇里办起了“三官庙小学”,但仍有神胎被供奉。1958年,该庙被扒掉,砖瓦、石碑、木材等被拉到永昌大庙横村东南约500多米处,建设白潭区政府办公用房。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樊家、北邵、牛信三个村的村民纷纷拉岗陵土用作沤肥、垫宅基等,把原有的岗陵变成低于村地平面而深约1—2米的大坑,南边成了养鱼池,北边栽了杨树。八十年代后,樊姓家门在原岗陵的北头稍高的地方,建起了一间约有2—3平方的小庙一座。文化大革命前,村中央有土地庙一座,后拆除,现村西有微型土地庙一座。

5、主要坟茔集中在三处。一是村西约500多米处,方圆不足百米,呈西北高东南低之状,数十棵青松翠柏及杨树茂盛成长,西距原岗陵和三官庙大约100多米。二是村西400多米处,方圆不足100米。三是村正南头约50米处,方圆约100米,文化大革命前有石碑数通,现已无踪影。此外,村南土地上还有个别零星墓葬,不成规模。

6、企业商贸。自建村以来,企业商贸不够兴旺。只有1919年(民国八年)樊作云在扶沟县城大十字街西路北开办的“豫泰昌卷烟公司”形成了较大规模。樊作云早年在白潭镇经营烟丝行,名为“同泰昌”烟丝行。后迁到扶沟县城,既收购烟叶,又加工烟丝,运销许昌,规模不断扩大。1935年至1936年,从上海、天津等地购回卷烟机八台,使设备达到九台。当时一处生产已显拥挤。樊作云支持其次子樊善正创办了“德昌”卷烟厂,其三子樊善继创办了“信昌”卷烟厂,将原有的“豫泰昌”卷烟厂交由长孙樊殿臣管理,“三昌”统归“豫泰昌卷烟公司”管辖。为便利“三昌”产品联营销售,1937年,在县城南大街开设“振泰昌商号”,专营卷烟批发业务;开办“华昌京广货铺”,经营百货文具、针纺织品。其后院设印刷厂,专为“三昌”印刷包装品。当时,“五昌”有管理、技术员工共700多人。在“三昌”卷烟厂带动下,扶沟先后办起了17家卷烟厂,但都不及“三昌”卷烟厂兴盛。

自建国以来,村里先后办过造纸厂、砖窖场、雏鸡孵化厂(俗称暖房)、面包厂、电线厂、卷烟厂等。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家门自发成立了两个建筑队,主要为本村或十里八村乡亲建设民用房屋。改革开放前,村里有一个大队办的代销店,现有家门自办的小百货代销店三个。

7、文教卫生。清代至民国,家门开始重视文教。据民国十一年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载,家门中有八世孙邑 生荣奖六品衔樊宗鲁。附生樊作桢曾参与篡修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扶沟县志》。清代,村中有秀才多名。民国期间,村里有自发建立的相当于红白理事会的组织,购置有花轿、碗筷、橙子等用品。本文作者之一樊清周在文化大革命前,时有见到家门在农闲时拿出大铙、大钹、锣等演奏娱乐。民国时村里有武术活动组织,家门经常弄枪舞棒。本文作者之一樊清周在文革前农闲时曾见证自己的爷爷等家门习武表演。民国时十一世孙樊鸿昌在开封武术大学做教官,文化大革命中曾教青年人练习武术。五十年代初,村里有花棍、腰鼓队。1966年至1972年,村里多次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本文作者之一樊清周在1971—1972年担任过大队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组织排练演出过《石磨风云》、《漯河风暴》(又名《三砸铁索链》)、《掩护》、《鱼水情》、《两眼井》等几十个剧目,除在本大队演出外,还到县内各村及尉氏县一些村庄无偿演出,大受群众欢迎。樊金操等人组织办起过唢呐鼓乐队。2007年秋至2008年春,长祖讳南、次祖讳仲之后人,共同完成了由北京家门大牛题名并作扉页画《福荫》的《扶沟•鄢陵•樊氏族谱》的编印发放工作。

五十年代初,家门子弟在三官庙小学上学。三官庙被拆除后,1-2年级在本村旧民房中学习,3-4年级在本村和牛信村旧民房中学习,均自带板橙,以土墩或长木板支起来代替桌子。5-6年级到曹里、永昌小学学习。文化大革命中,村里同牛信村协商,在三官庙旧址偏南,联合办起了“永红小学”,直至八十年代初停办。现在村东北角有小学一处,授教本建制村1-6年级学生。

村里卫生医疗事业有一定基础。民国期间,家门办有东药铺、西药铺,有多名医疗人才,擅长内科、眼科。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合作医疗,大队办有卫生室一处,“赤脚医生”2名。现有小型个体诊所2个。2007年以来,家门均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三)次祖讳仲迁徙及后人状况

据民国十一年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载:“仲祖逃双营历五世,迁居鄢陵南老樊店,前数代无传,遂以子壁为始祖,又迁陶屯村,营治田产,采择坟墓,而家道兴焉”。根据以上记载,经查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扶沟县志》、《河南省扶沟县标准地名册》、扶沟县地名办《大李庄乡地名补更成果表》等资料,以及访问知情人员,“双营”,即是现在的建制村“中营”村委会,下辖中营、西营、东营、何店四个自然村。至今十里八村的群众仍习惯称该村为“双营”。清代扶沟县划为52地方,中营属“双营地方”。民国属轩辕联保,1949年属吕潭区轩辕乡,1958年建立大队,属包屯公社,1975年后属大李庄公社,1983年属大李庄乡。“双营”因古代军队在此扎营而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驻扎有东营、西营;二是清道光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曾在此地扎营。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该村位于北纬34°08′,东径114°21′,距大李庄乡政府驻地4公里,距扶沟县城9公里,距长祖居住地曹里乡樊家村约8公里。当时讳南、仲昌三祖分居求生。次祖仲及后裔居双营历五世,后迁鄢陵县望田乡陶屯至今。现有家门近200人,家泰人和,人才辈出。2008年农历正月十一日,18名代表莅临扶沟县曹里乡樊家村,与始祖讳南之后人续谱联谊,其时鞭炮齐鸣,觥筹交措,气氛热烈,认亲续亲的盛大祥和场面惊动闾里,一时成为十里八村争相传诵之美谈。

(四)三祖讳昌迁徙及后人状况。

民国十一年十月畅春合石印《樊氏家谱》载:“三祖因乱死于陈集东郊,子孙移居清河驿,至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水淤漫墓,始失传”。关于以上所载“陈集”,经查1986年版《扶沟县志》及扶沟县地名办资料,扶沟县白潭镇有陈集村委会。村子位于北纬34°13′,东径114°24′。成立时间:明代。人口401人,邮编461343。面积0.81平方公里。明代有座庙,后逐渐形成一座集市。陈姓在此建村,取名陈集,沿袭至今。1983年前属白潭区天边王公社、白潭公社天边王大队。1983年后属白潭区天边王村委会,1986年属白潭镇陈集村委。我们认为,始祖居住地樊家村居南,陈集村居北,两村南北相距不足两公里,三祖有可能逃于此在庙宇和集市求生。且扶沟县数百年来再无“陈集”称谓的村庄。因此,民国十一年族谱中记载的“陈集”,应是三祖讳昌蒙难之处,即现白潭镇“陈集”(待考)。

“关于子孙移居清河驿”。2008年春以来,长祖讳南、次祖讳仲之后人,多次与西华县清河驿及西华县城樊姓家门联络续谱,得知现清河驿乡腰庄村西组,有樊姓人300多人,县城西关有樊姓人100多人。但因间隔360多年,久无联系,且无更确凿证据同属一脉,暂无果。

四、历史建筑与纪念物

全国各地有很多关于樊氏的地名、建筑、历史遗迹、纪念物等。如湖北鄂州樊山路旁有一石,石上有窟。世传樊哙磨旗于此石,并得窟,故名“磨旗石”。樊山脚下怡亭边有一石,其石势如今沙发椅,相传樊哙率军渡江,候船时,憩息背靠于此石,因名“背靠石”。樊山还有孙权立庙祭祀樊哙之母的“樊姆庙”。

樊哙墓和樊哙庙有十二处。

一是河南省舞阳县马村乡郭庄村。墓在村西北南北街路东,墓高约1.5米,墓基周围约1.5米,墓碑高约1.5米,宽约65厘米,结实厚重,完好无损。碑上的字为双线镂刻,字大约5厘米见方,清晰可辨。上刻“汉樊侯铭,班固撰。黆黆将军,威盖不当,操盾千钧,拔主项堂,汉兴破楚,矫矫忠良,卒为丞相,帝室以康。嘉靖丙申知县张颖、县丞钱汝辑、主薄姚文豪同立”。嘉靖丙申年为公元1596年,己四百多年。司马迁不仅在其《史记•项羽本记》和《樊丽滕灌列传》中不曾一次绘声绘色描述过樊哙的英雄事迹,并记载:“孝惠公六年(公元189年)樊哙死,葬于舞阳”。清道光舞阳县志载:“樊哙墓,樊侯名哙沛人也。因勋戚封侯,食来舞阳,保守领以卒,葬城北樊村,即今郭庄,是封碑隆冢”。今郭庄西有樊侯祠,昔有大殿、廊房、厢房等百余间,且有樊哙骑马塑像。“樊侯马鬣”为舞阳古八景之一。现为学校所有,内有碑刻十通,古槐一株,粗三围。北舞渡蒿庄村北沙河岸高岭上,也有樊侯祠,现存琉璃瓦大殿三间,石碑一通,上书:“北舞河滨,有峻岭焉,乃前汉大将军哙之行宫也”。二是陕西省汉中地区城固县北五公里的五郎乡黄家村,紧傍城(固)小(河口)公路东侧,墓高约20米,周围面积为10.6亩。墓西竖一石碑,上刻隶书“汉舞阳侯樊将军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沉题刻。三是据《山东通志》“古迹”类“平原县”载:“樊哙墓:在县南一里,有明知县李嘉瑞碑”。四是据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载:樊川:本樊哙食邑,故名。又云:“今(指宋)其墓在神禾原上”。五是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乡黄集镇城里庄有樊哙庙、樊哙衣冢墓和墓碑。六是重庆市宣汉县有樊哙庙、樊哙街、樊哙中学、樊哙乡。庙为明朝所建,现只剩遗址。七是淮北市有樊哙碑。八是武汉市汇夏区龙泉山风景区管理处2007年7月在互联网上介绍风景区概况时称:龙泉山风景区“其古墓有西汉舞阳侯樊哙……墓葬群共四十八座”。“汉高祖刘邦以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在《樊哙桥简介》中称,“始建于公元前139年,由樊哙孙樊建从长安(今西安)迁其祖父樊哙墓于灵泉山……毁于明末1644年,复建于2007年”。九是据互联网樊家人网站报道,2007年11月6日安徽商报载,安徽省六安市青山乡魏庵村老淠河边,有“舞阳侯汉樊哙”墓。墓对面有两个100亩的山场,分别叫碾盘山和演武山。碾盘山是给汉军加工军粮的地方,演武山是樊哙将军当年操练军士的营地。十是周口晚报2009年7月13日载,河南省太康县城西偏北17公里处的清集乡管岗村,有樊哙岗,村小学名为樊哙岗小学,现在的一些地图上仍将该村名标为樊哙岗。村中有一座五丈见方的黄土岗,高五米左右,相传是樊哙之墓。因樊哙在该村(黄河故道)率众治理水患,危急时刻带领民工跳入水中,筑成一道人墙,堵住了决口,后积痨成疾葬于此,当地乡民用黄土将樊哙坟墓积成高约三丈的黄土岗,并刻碑铭记。十一是,河南省博爱县高庙乡北营村有樊哙庙。十二是陕西省澄城县善化乡雷家何古村有樊哙墓,现在墓旁有殿堂、墓碑、壁画。综上不难看出,十二处关于樊哙的墓冢、墓碑、庙宇,有多处可能是以讹传讹或错记,有的可能是传说墓、纪念墓,有待考古学家考证。但有一点完全是不争的事实,即樊哙是忠臣良将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敬仰。

在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曲阳村,有一个风景秀丽的曲阳湖,亦称樊家湖、樊公湖。该村古为樊候仲山甫采邑,后人为纪念仲山甫而称该湖为樊家湖或樊公湖。

在已故楚都纪南城内,有一个“樊姬梳妆台”,为楚庄王的宠妃——樊姬梳妆的地方。现存边长约15米、高约3米的正方形土台,台上平坦,绿草如茵。相传楚庄王即位时,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樊姬多次好言相劝无果,便命人在纪南城南城垣筑起一个高高的土台,每天晚上登****自对着月亮和星星梳妆。后经樊姬娘娘一片良苦用心,令楚庄王羞愧难当。从此,楚庄王远离美女,罢去淫乐,专心朝政,一鸣惊人,争霸中原,誉满天下。樊姬的举动,受到世人广泛赞誉。后人为怀念樊姬娘娘,便称她梳妆的土台为“樊姬梳妆台”。

樊氏祠堂和形成规模的名门望族墓地更是数不胜数。如在山东省鱼台县武台村,原称樊氏村、樊庄村,俗称樊老家,现村内90%的村民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樊迟之后裔。村中有樊子祠(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改称樊子),又称益都侯祠(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封樊迟为“益都侯”),村南50米有樊子墓,占地40亩,有碑刻数十通。樊子祠为汉高祖十二年,由樊迟的七世孙舞阳侯樊哙被刘邦钦赐所建,后其十一世孙樊宗、樊岩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庙、府、墓、林。当时樊子祠三进院落,三殿大堂,错落有致。林地数百亩,松柏参天,石碑林立。民国十八年(公元1924年),总统府顾问樊文耀御任后,与樊景唐共同主持邀请参政樊增祥、豫军总司令樊钟秀、民国政府文官处参事樊象离、北大心理学教授樊际昌等曾来此处拜祭修谱。但历经数千年战火沧桑,樊子祠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1985年以来,樊子祠、府、墓、林先后被批准为县、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樊迟后裔等捐资修建了樊子祠大殿、山门、彩绘。现殿内供奉樊迟、樊于期、樊哙等先贤塑像。

在山东省郓城西南约两公里,有一个历时580余年的明代御赐园林——樊林,史称甘塸园,始建于明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园中有明代皇帝为刑部左侍郎、嘉仪大夫、正三品樊敬,兵部、工部尚书樊继祖所赐御碑两通及其它樊氏名碑数百通,原占地300亩,现存90亩,有各个时期栽植的柏树800余株,杨树1000余株。

在浙江省常山县樊家村,有一座300年历史的樊氏大宗祠。这座祠堂占地十亩,有高高的青石门槛,一根根合抱粗的古色古香柱石柱头,一块块栩栩如生的精美雕刻,台前有保存完好的古戏台,雕梁画栋呼之欲出,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宗族祠堂。1997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续拨款整修。在樊氏宗祠后山,有一座小亭,由樊氏家家户户集资修建,里面供奉着前辈樊莹的画像。因樊莹曾官至明代刑部尚书,有铁包公之称。每逢樊公生诞日,樊村子民自发来此朝拜。

河北省蔚县许家营有一棵1000多年的木瓜树,又称之 “文冠果树”。据蔚县县志记载,是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带兵在许家营歇马时栽下,至今根深叶茂,并仍然挂果,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学术价值。

湖北襄樊市有樊城,西魏曾在此置樊城县。据史书记载,唐尧时期有个樊国,其辖地即今鄂州一带。湖北省的西山、长港、梁子湖这几处一线串环之自然景观,都曾共姓一个“樊”字,并由此衍生具有鄂州特色的樊字系列地名。梁子湖曾曰“樊”湖。至今,鄂人仍通称梁湖周围地区大小18湖为樊湖地区,称梁子湖水系为樊湖水系。长港称之为“樊”港,亦名“樊水”、“樊川”、“樊溪”。曾山又称“樊山”、“樊岭”、“樊岗”。是汉高祖给其爱将樊哙的封地,并因此得名。

在香港,有一座具有二百多年的大埔樊仙宫古庙。樊仙宫是香港唯一供奉陶匠守护神樊大仙师的庙宇。庙内正厅的“樊仙宫”木牌匾刻于清朝乾隆康戌年间(1790年),是樊仙宫现有历史最悠久的文物。目前樊仙宫已获特区政府正式列入法定古迹,受古物古迹条例保护,同时,亦获特区政府拨款重修。这个香港唯一烧制青花瓷器的古窑场,至今还保存了生产陶瓷的各项工序设施的完整遗迹。这对研究香港早期的工业发展及中国的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樊氏相关的现代建筑也有很多。在山东省郓城县西街南段,建有全国最大的武术学校——宋江武校。该校校长樊庆斌,为全国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郓城县政协副主席。宋江武校校名为原国家体委主任宋高棠所题。校内除教学、训练及生活服务区外,还有按一比一比例复原的宋代古文化街,宋代的各种院落、店铺、戏台,书画坊、庙宇等一应俱全。学校曾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承担了2008年奥运会等盛大体育赛事开幕式节目表演。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樊建川于2005年12月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建起了投资两个亿,占地500亩,中国最大的民间抗战博物馆——建川博物馆。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女士分别为部分展馆题写了馆名。2008年新年前夕,深圳市樊鸿宾美术馆正式揭幕,是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局设立的公益性专业美术馆。

五、名人、名作与文化遗产

打开史册,樊姓人才济济,文韬武略,名流满门。文可开创樊氏学,并有政绩卓著之文臣。武有能征善战、智勇双全之封疆大吏。如春秋末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之一樊迟,战国未年借头于太子丹的樊於期,西汉陈留尉氏起兵将领樊並,汉朝左丞相封舞阳侯的樊哙,东汉学者、官至光禄大夫的樊英,在北魏永安年间被封为伏波将军、中散大夫的北朝儒学家樊深,隋代名臣安定公开封陈留人樊叔略,唐代封襄城君公的樊兴,唐朝文学家樊宗师,向宋太祖进献平南唐策直接导致南唐灭亡的樊若水,明代刑部左侍郎樊敬,明代监察御史、山西右布政使樊镇,明代太常少卿樊玉衡,官至曾员外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的杜齐人樊逊,明代擅画山水、师法北宋的著名画家樊晖,明万历四十四年至康熙三十三年被称为金陵“八家之一”的后清画家樊圻,明帝初为长水校尉、后徙封燕候的樊儵,清末官至布政使权署两总督的中国文学家书法家樊增祥。现代有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豫军总司令的樊钟秀,著名的豫剧作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樊氏八卦掌创始人樊志勇,著名数学家樊畿等等。当今樊姓贤良成功人士则更多,他们在党、政、军、工、农、财、文、学、商等各不同行业和领域,遍布全世界,无法在此文一一表述。

樊氏名作或与樊氏紧密相联的文化遗产亦灿若群星。北朝儒学家樊深著有《孝经》、《七经同说》、《义纲略论》。唐朝杜牧著有《樊川文集》、唐樊南著有《樊南文集》。唐代乐舞名有《樊哙排君难》。苏东坡有《樊山记》。樊榭有《樊榭山房词》、《樊榭山房全集》。明朝樊玉衡著有《智品》,其子樊维城著有《盐邑志林》,樊维甫著有《西霞集》、《三易衍符》、《天机密铃》等。樊增祥在清末民初著有《云门初集》、《北游集》、《东归集》等五十余种,皆收八《樊山全书》。2007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有其《樊山政书》。西安市“樊家牌”樊记腊汁肉已有百余年历史,曾得到慈禧太后赞誉,获原商业部及商务部等多种奖项。樊哙第77代孙樊宪涛开办了沛县樊哙狗肉制品有限公司,注册有“樊将军”、“樊哙”牌狗肉,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新作有《移山倒海樊梨花》、《三请樊梨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出版的专著《晚明史》等。2008年新年前夕,中国抗战史学会副会长樊建川作品《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以中日文两种版本出版发行,是一部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信使。本文作者撰写的《樊氏小考》,2008年被《樊家人网站》评为精彩文章,2009年在《中原今古》、《历史文化研究》、《周口人文》、《姓氏研究》等杂志刊登,对加强樊氏历史文化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六、樊氏最新活动

目前,值此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际,樊氏宗亲创业、联谊、续谱、庆典等各项活动十分活跃,涌现出大批精英名流。有4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3人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有资料可考的公司董事长、经理达数百人之多,重庆西中管理顾问公司经理樊荣强,于2000年7月在互联网上率先建立了樊家人网站,号召全世界樊家人联合起来,并发起投票推选近现代100名樊家名人和当代100名樊家名人。2007年五一期间,湖南邵阳、娄底、新化、湖北阳新、江陵、江西修水、川藉沪商宗亲一行29人,组织“2007年五一樊氏省亲团”,前往江西进贤和修水省亲,开创樊氏宗亲联谊活动先河。2007年10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樊族子孙,欢聚在鄂州市樊湖的樊山山麓,隆重举行“江右樊氏迁鄂州十一世祖容斋公仙逝650周年暨陵墓重修”揭幕庆典。庆典活动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樊氏家门代表召开了“中华樊氏宗亲会第一次筹备组”会议。决定“中华樊氏宗亲会筹备组”暂由十三人组成,北京樊哲祥任组长,泰国樊祥和任顾问,注册地址暂定北京,并就建立宗亲网站、章程、费用等达成意向。2008年4月4日清明节,河北霸州各地的樊家人代表120余人以及中华樊氏宗亲会筹备组有关成员,齐聚霸州策城,进行祭祖活动暨霸州樊氏宗亲会成立大会。

2009年1月10日湖北省咸宁市在双溪镇樊氏宗祠举行了全国各地1000多名樊氏家门参加的《樊氏宗谱》(樊湖卷)修成庆典仪式。2009年1月11日湖北阳新在陶港镇举行了樊祥老屋牌楼落成庆典。《樊家人网站》于2009年初评出了国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江苏省政府秘书长樊金龙等2008年度樊姓人十大新闻人物。樊建川入中央电视台十位最能代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代表性人物。樊锦诗入围由全国妇联、人民日报等十二个单位组织评选的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候选人。

2009年5月30日——31日,来自海内外的樊氏宗亲代表30余人,在重庆缙云山隆重召开中华樊氏宗亲会筹备组二届一次会议。会议代表中,不仅有全国各条战线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也有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老教授,还有集企业家、诗人、作家为一身的华侨。会议气氛十分热烈,大家欢聚一堂,亲情交融。虽然来自海内外,很多人素未谋面,但都有一见如故之感,会议选举樊荣强为第二届筹备组组长,本文作者之一樊清周等为副组长,泰国樊祥和、吉林樊恒发为顾问等共十三人组成的二届筹备组,部署了任务,明确了分工,并向全世界发出了光大樊氏文明、共建和谐社会的联合宣言。

大会之后,全世界的樊氏宗亲立即行动,为落实二届筹备组提出的各项任务而积极工作。2009年6月,筹备组顾问樊祥和、成员樊大牛等到广东、泰国开展宣传联谊活动。8月16——17日,副组长樊清周、樊祥淮等人到河南省许昌市同樊氏家门联谊,并到汝州市指导樊氏续谱工作,10月2日,中华樊氏宗亲会秘书处在安徽举行挂牌仪式。10月3日——4日,宗亲会筹备组副组长樊后水、樊清周等十二人,到山东省郓城县、鱼台县同樊氏家门开展交流联谊活动,拜祭甘塸园(樊林)、樊子祠、樊子墓,参观梁山寨宋江武校。之后,樊后水、樊祥淮及夫人、樊狄杰等到河南省扶沟县开展联谊交流活动。

可以预言,樊氏创业、联谊更加活跃的时代已经到来,给樊姓人大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和机遇。全体樊姓家门及所有关心樊氏家族的仁人志士,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樊家人振兴和国家强盛而努力拼搏!

(初稿于2007年12月,第八稿终稿于2010年元旦)

作者简介:

樊清周,男,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扶沟县文化局原局长、党组书记。中国大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樊氏宗亲会筹备组副组长。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吉鸿昌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河南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行政管理学会会员。周口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樊帅,男,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