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家谱 |
||
发布时间:2013-11-5 15:29:12 | ||
![]() |
||
家谱是地方史志的一种形式,像孔家因为出了一位圣人,而一直有家谱记载孔家的生息繁衍。扶沟自古就是中华的繁衍之地,家谱的撰修有良好的传统。《严氏族谱》、《杜氏族谱》的编修相对较早,明朝成化年间有严宪和杜璿在创修《扶沟县志》的同时,创修了严氏、杜氏族谱。《严氏族谱》记载的严氏始祖,约为宋朝中期人,距今900年左右,祖居西华县赤狼村。第三世严子明,字大光,仕元为金牌万户。后遇世乱避兵,徙居扶沟县南洧阳故城,后因严氏世居于此,故名“严泰城”,即今扶沟县练寺镇严村。该谱按照五世一抬头的编排办法,支系传承相沿,记录清晰明白。杜氏相传为诗圣杜甫后裔,家谱记载始祖杜福于元末为避乱,由滑县徙居扶沟。明成化年间,杜璿创修《杜氏通谱》,至1992年,已历十一修。杜氏在扶沟可谓书香世家,名门望族。仅一支系在13代内就考中进士2人、举人5人。历次参与《扶沟县志》的编修中,有20多人参加。明朝前七子首领、扶沟县大岗(今崔桥镇王岗)村人李梦阳,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后撰写的《李氏族谱》,入谱仅33人(男14人,女19人),字数也不超过5000字,是谱牒中比较小的一部。该谱分为例义、世系、家传、大传、外传、谱序6个部分。其特色一是篇幅短小,二是美恶俱列,三是文学色彩浓厚,四是男女皆入谱传。无论是政治、经济、史志、文学、姓氏研究都有其珍贵的价值。 《何氏族谱》在明万历七年(1579年),由河间府通判何岑创修。何氏本韩姓,以韩为何,字随音变,遂为何氏。何氏世居淮安,于明洪武初年迁居商村岗村。何氏家族科举昌盛,扶沟素有“何半县,万半衙”之说,即历代科举,全县一半功名为何氏考取,县衙一半衙役由万氏担任。明万历年间何出图、何出光兄弟二人先后考中进士,一母二进士成为千年佳话。《郝氏族谱》记载郝氏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大梁,转徙扶沟县起,已历二十一世。该谱前为郝氏一至十世世系表,十世以后,按族村分续,门分亲疏一目了然,且每族村前叙述该村简史、掌故等,别具心裁,为研究郝氏源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罗氏族谱》于明朝弘治年间,第五世罗玹由监察御史卸任后,创修族谱,记载从明洪武年间罗氏始祖由豫章迁居扶沟城南姜范村,即今罗沟村,至1996年为六修。 《卢氏家谱》创修于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按察使卢传元创修,毁于明末。清康熙十年(1671年)卢懋廉、卢世扬重修。该谱的人物传记、碑记、敕命、行状、墓表、挽幛等文献,为研究卢氏源流提供了翔实珍贵的历史资料。《路氏族谱》在康熙年间创修。历经兵燹,至民国初年已佚。民国八年(1919年),路步云、路尔增、路平甫等重修。聂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扶,《聂氏族谱》于清康熙年间由十一世聂博九创修。《高氏族谱》创修于明永乐年间,记载始祖于元末从山东茌平县来豫,居西华县赤狼村,其后裔分布于西华、扶沟、太康等地。明末失于战乱,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举人高甲三重修,至1983年,已历六修。 扶沟刘氏为五支。一支为刘伯亮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扶,居城内东街。子孙分居县城东街和南街,其名人有明兵、户、刑部尚书刘自强、湖广按察司佥事刘自存等。因该支《刘氏族谱》佚于明末兵燹,世次已不可考。另一支为始祖刘聚,于元末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扶沟,明初又徙居鄢陵县南街,此支刘氏亦阀阅辉映,明朝刘璟、刘訒父子相继担任刑部尚书。第三支为刘姓始祖母朱氏,于元末携子刘聚由颍州太和县,徙居扶西十里寺岗村,即今韭园镇沟刘村,此支刘氏名人有明崇祯年间刑部尚书刘泽深(孟亭人)等。上述三支刘氏族谱均毁于明末战乱,现传世系为清朝所续,其世次紊乱。另两支分别为刘氏始祖刘原,明初由鹿邑迁扶沟新集(今大新),因厌其潮洼,卜宅于城南七里,凿一水井,故名七里井。水饭店一支刘氏,于明末刘尚智、刘尚信兄弟二人,在水饭店以卖茶水、饭食为生,故名。 《陈贾杨王族谱》由恩贡王宅三创修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至1988年续修,已历六修。记载杨氏始祖杨乐马由山西洪洞县迁扶,杨乐马生四子,为避差徭,改为四姓,长子随父姓杨,次子随母姓王,三、四子分别随继母姓陈、贾。《呼侯孙氏族谱》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三姓同宗碑于祖茔,并镌族谱于其上。1993年续修族谱,已历二十五世。记载始祖鸿胪寺序班呼枨为山西洪洞县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率亲友部属迁扶,其三子分别以赐爵为姓,依次姓呼、姓侯、姓孙。 《樊氏族谱》创修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记载元末明初,樊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大梁老府门前(今开封市御街),至明末,樊南、樊仲、樊昌兄弟三人避乱,奉母南迁,樊南居扶沟县樊家村;樊仲居双营(今大李庄乡中营村),后徙居鄢陵县南老樊店村,又迁陶屯村;樊昌因战乱亡于陈集东郊,后裔迁西华县清河驿。现存民国十一年(1922年)续修本。分上、下卷,线装,分序、字辈、凡例、世系,特别是在卷末附有《镇华吟稿》,收录樊建旐诗歌60余首,其诗格调清新高雅,别有韵味,所写《赠六合寨诸练长书》,对研究扶沟县重点文物景点六合故城和闯王李自成、捻军在扶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历史资料。 县城北街《李氏族谱》创修于民国年间,记载明洪武年间,李氏始祖李成由山西洪洞县随父兄迁居河南,长兄李大成因姑表关系迁徙太康。李成后裔分布在扶沟十几个村庄。2002年续修,分三册。《唐氏家谱》原创族谱时间不详,毁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黄水之中。唐贵知1993年9月重修,由于资料缺乏,仅以老年人能回忆最早的先人为第一世,按辈依次排序,共编排八代人。《齐氏族谱》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并刻制族谱碑立于光禄寺署丞齐敬宾(即齐小官)墓前。记载齐氏始祖齐成、齐用,于明初迁至邑北雕陵岗。在曹里乡雕陵村南岗出土明万历年间《明处士古陵齐君合附墓志铭》记载:齐之先乃直隶蒙城人,明初始迁至扶沟。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间,扶沟400多个姓氏大多先后均修纂了本姓氏支系的家谱,但因民国黄泛外逃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致使原存放家谱丢失殆尽,现在续修多无法与先祖支系相连,不能不为一大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