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吉鸿昌将军英雄的一生:少年时代

发布时间:2015-4-27 10:18:52

  
 
     吉鸿昌,原名恒立,别号世五,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就在这年,正逢清廷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它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与之相应,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浪潮也更日趋高涨。
  他的家乡吕潭镇位于贾鲁河畔,当时是豫东皖北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明清以来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一个舟车辐辏、商旅云集的繁华所在。他的父亲吉筠亭,在镇上开一个茶馆,养家度日,吉筠亭为人急公好义,结交了许多爱国志士,经常在茶馆里倾谈民族的灾难,救国的理想,吉鸿昌时常在旁边倾听。日久天长,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这是吉鸿昌在听爱国志士们攀谈。

  吉鸿昌六岁丧母。他为了帮助父亲养家糊口,他经常拾柴禾、捡庄稼,提篮叫卖烟丝,还学下地种田。稍长,即到茶馆帮助父亲劈柴担水,烹茶当炉。

  受父亲家教影响,加之生活磨炼,吉鸿昌自幼就刚直倔犟,爱申张正义,打抱不平,从不向地主老财和任何恶势力低头。镇上的穷子们都非常喜欢他。1911年的元宵节,地主恶霸在吕潭镇灯节大会上利用打秋千侮辱穷孩子,被吉鸿昌痛揍了一顿而悻悻离去。

  1909年春,由于家庭生活所迫,14岁的吉鸿昌到扶沟县城松盛楼银匠铺里当学徒。他在这里“吃的猪狗食,受的牛马苦”,劳动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受毒物腐蚀,他的双手被弄得稀烂,鲜血直流,但他从不叫一声苦。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一年四季都没有被褥。冷天,他就睡在煤火台上取暖。一次,身上仅有的一件破棉袄也被火烧着了。

  1911年春天,吉鸿昌来到周口镇增盛和合杂货行里当学徒。“天下乌鸦一般黑”。杂货行的学徒生活并不比首饰店好。老板见他长得粗壮有力,除让他干学徒应做的事情之外,又增加了担水、劈柴、刷锅、喂猪等很多繁重的体力活。就这样,还时常遭到老板和老板娘的打骂与凌辱。

  早年这种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苦难生活,奠定了吉鸿昌对劳动人民浓厚的感情,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