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道教圣地烟雾山

发布时间:2015-4-29 14:25:28
      烟雾山,又名天地岗、天井岗、天井陵、雾烟山、小五台、古桐邱,位于扶沟县城20华里韭园镇后郑北。清光绪《扶沟县志》中载:“烟雾山,高数丈,其山多雾,地势险要,山上残碑断碣,多为千年遗物,烟云飘渺,迥绝尘寰。”又载:“(烟雾山)烟雾缭绕,竟日不断。”据烟雾山现存碑碣记载:“(烟雾山)遥瞻左右,嶂雾靡漫,岚烟蒸腾,有时而全著庙貌,有时而半露峰尖,不啻蜃楼海市,足壮观瞻焉!近观苍松翠柏,千宵蔽日,殿宇辉煌,香火鳞次。山锋有井,名曰天井,每逢阴雨,其泉上注。”故名烟雾山、雾烟山之诸名。由此可知烟雾山集高、险、惊、奇诸多景色为一体,实为人们寻奇探胜、游览向往之妙境。
    烟雾山原是我国“五岳”之一中的嵩山向东蜿蜒而来的余脉,后因鄢人以邻为壑,从中凿断,即成为今天一天南北狭长独立的山陵。据传,春秋时,这里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布道西行路上的第一个道教圣地。当老子从家乡鹿邑西行至扶沟雾烟山时,口渴难忍,听当地群众说这里地下打不出水井,全靠天上下雨二活命是,他便停下来,召集群众,在此山上讲经说道,感化众人。七七四十九日后,突然面前冒出一口取之不竭的井泉,人们欢呼雀跃,口称神奇。人们为感激老子的功德,把此山上的井泉尊为“天井”。此岗陵也随之称为“天井岗”、“天井陵”。这就是天井岗、天井陵名称的来历。后来,老子便把在烟雾山上所传的经道写成了五千言的举世闻名的《道德经》。烟雾山也就成了道教的圣地而闻名遐尔。
    人们为了传播道教信仰,祈福禳灾,便在烟雾山上建庙宇、塑神像、进香祝愿。据修庙碑记载:远在唐代咸通元年(860),人们就在原庙基上建成南北走向的九重大殿,说明在咸通元年以前,这里就已是建筑规模宏敞的道教圣地了。后经历历朝屡次修建兴建,始得将九重殿原貌面世。这九重大殿即将军殿(山门)、老君殿、三官殿、三仙殿、奶奶殿、祖师殿、圣公圣母殿、玉皇大帝殿、老母殿及诸殿的东西厢房、戏楼、道房等。建筑高大雄伟,塑像栩栩如生,殿宇辉煌,碑亭林立,是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千百里以外的善男信女、墨客游人朝拜进香、参观游览之胜地。为扶沟八大景观之一。每月的初一、十五进香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香火终日。尤其是三月三、六月初一,戏曲杂耍、绝技竟献、饮食百货、商贾汇集,香客如云,烟火鳞次,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烟雾山为古桐邱故城遗址,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80米,海拔高度76.5米,山巅陡峭,形势险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郑为懿亲于桐丘(见烟雾山现存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桐邱峰头、三清殿、玄帝殿、大门、青龙白虎殿记》)始在此筑城。即后人所说的古桐邱城。春秋时属郑地。《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楚伐郑,郑人将奔桐邱。其城邪长而不方。”说明桐邱因有城固守才将奔之。明嘉靖二十二年(1542)《扶沟县城城隍庙四修庙碑记》中载:“吾扶沟之有城社,在春秋时为郑之桐邱,以其岩险,昔据楚师,形胜称雄。”说明桐邱城距今已二千六百多年了。之后,随着时代的延迁,古城逐渐荒废,以其地势之高险,城为群众逃避战乱的安全之处。清咸丰八年(1858),安徽颍州农民起义军波及扶沟、鄢陵,两县百村避难的群众逃难于此,筑寨以防。名曰“桐邱寨”,寨高20余米,周长1500多米,建有铁门,门楣横嵌“桐邱寨”三字,并建有砖炮楼,备有大、小铁炮、弹药,设有防务局,组织有联防队,戒备森严。百余年来,附近村民进寨建房如蜂巢,遇警,守寨壮丁涌上寨墙,昼夜不离,严加守卫。
烟雾山以桐邱故城遗址之故,于1985年3月扶沟县人们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禁拉土毁陵。以确保烟雾山桐邱故城遗址免遭破坏。
    烟雾山上这组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体,由于年久失修及其他原因,建筑原貌已荡然无存。近年来,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众多善男信女,仁人志士,为再现昔日烟雾山道教之景观,鸠公庀才,集资修建,现已将原来的九重大殿先后重建,并增修伏羲人祖殿一座,诸殿神像塑造一新,原坎坷不平的进山土路改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并塑有把守山门的雄狮两蹲,昂首雄视,威武壮观。新颖别致的戏楼舞台业已竣工,千百年来的古庙盛会今已重现。以后将继以重建各殿的东西厢房,恢复烟雾山道教庙群原貌,并因山势修台阶荐栈道,建亭榭台阁,种植松柏以绿化山陵,栽培花卉以美化环境,购置娱乐器材,扩展游乐场地,把烟雾山这个集山势险峻、花木繁茂的道教圣地建设成为一座环境优美,风景宜人的旅游胜地,以供更多的人们到此游览观赏,领略烟雾山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虔诚的善男信女千人云集的进香盛况。        信息来源:扶沟县委统战部